当印度海军隆重宣布首艘国产航母“维克兰特”号正式服役时,印度媒体瞬间沸腾,社交网络也充斥着各种溢美之词,甚至有人形容其航母甲板“如巧克力般丝滑”,将这一技术成果视为印度海军新时代的象征。然而就在同一个月,一张中国山东舰甲板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引发了部分印度网友和媒体的嘲讽,他们拿“粗糙”的甲板开起玩笑股票配资管理系统,声称“维克兰特”号在航母制造技术上已超越中国。
可真实的情况却远没有这些言论那般轻松。印度“维克兰特”号的建造历程并不光鲜。从2009年开始铺设龙骨,历经14年才最终交付,期间三次下水,却多次因为技术瓶颈和工期延误推迟服役。首度下水时舰岛尚未安装,第二次下水时内部系统仍未完工,直到2022年才开始进行海试。而中国的山东舰则展现出更高的效率:自2013年开工建造,2017年顺利下水,2019年正式服役,并在2023年完成首次远洋演训,标志着其全面具备实战能力。与其说印度网友津津乐道的“丝滑甲板”是一种技术优势,倒不如说是一种情绪上的慰藉。
进一步看,“维克兰特”号所谓的“丝滑甲板”,其实更多是因搭载了以色列制造的EL/M-2248 MF-STAR相控阵雷达,以及与俄制米格-29K舰载机的配套关系。但这层“光滑表面”下,实则隐藏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。比如,其防滑涂层技术并非印度自主研发,而是依赖俄罗斯引进;而中国山东舰采用的是国产防滑涂料,并已通过高频次舰载机起降测试验证其性能。在功能性层面,光滑与否并不是重点,关键是抗高温、抗腐蚀、与防滑能力之间的综合平衡。
展开剩余58%此外,印度原计划为“维克兰特”号配备自主研发的“光辉”舰载机,奈何其性能未达标准,不得不继续依赖使用年限较长、已被多国淘汰的米格-29K。而中国山东舰则搭载了完全国产的歼-15战机,不仅性能成熟,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舰机协同体系。在动力系统方面,印度航母选用的美制通用电气燃气轮机,虽然功率不低,但维护复杂、稳定性差,印度海军对此曾多次表达不满。反观中国航母,则继续采用已成熟的蒸汽轮机技术,保证稳定运行与低维护成本。
讽刺山东舰甲板“粗糙”的印度网友,似乎忽略了最核心的一点:航母真正的战斗力并不在于甲板表面是否光滑,而在于舰载机的起降效率、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在高强度环境下的持续作战能力。山东舰的甲板虽不光洁,却是中国工程师在无数次舰载机试飞中总结出的实战经验结晶。2023年4月,山东舰成功远赴西太平洋执行远洋训练任务,歼-15在复杂海况下高频起降,充分验证了其甲板在实战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而截至目前,印度“维克兰特”号尚未经历类似强度的实战演练,其“丝滑”究竟能否撑起真正的战斗力,依旧成疑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在航母建造方面的整体进度已明显领先。中国的第三艘航母“福建舰”已经下水并使用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,而印度的所谓第三艘国产航母“维沙尔”号,至今仍停留在规划阶段,仅有一个名字和48亿美元的预算批复,连初步建造迹象都没有。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现有两艘航母的状况也并不乐观。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本是印度从俄罗斯购得的旧航母,在2012年首次海试时即发生严重锅炉事故,8个锅炉炸了7个。而“维克兰特”号也曾因厕所设计失误导致海水倒灌,不得不返厂重修,2022年的海试又因动力系统故障被迫延期。
相较之下,中国航母项目不仅建造节奏稳定,技术进步显著,更在装备自主化与体系化运作上持续突破。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讥讽,更多体现了一种“认知偏差”——他们试图用情绪化的言辞掩盖技术上的落后,而不是面对现实去推动进步。
真正的航母强国比拼的从来不是社交媒体上的语言艺术,而是底层工业能力、技术自主水平和实战部署成效。印度若想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竞争,必须正视自身建造周期过长、技术整合能力薄弱、过度依赖外援等问题。“维克兰特”号的“丝滑甲板”不过是一种舆论包装,而无法遮盖其实质上的技术短板与战略滞后。
在未来真正的战场上,不是“巧克力般丝滑”的甲板能决定胜负股票配资管理系统,而是能否高效出动舰载机、持续作战并完成任务。下一次当印度网友再次调侃山东舰甲板粗糙时,也许该更现实地问一问:“我们的航母,何时才能真正具备战斗力?”
发布于:天津市